认知模型

Published: 21 Sep 2019 Category: mind

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厄姆 (Willingham.D.T.) 在其认知心理学普及读物《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》中介绍诸多反常识的认知规律,也系统阐释了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型,一起看看。

本文重点介绍人类的认知模型。为方便形成直观认识,先看图:

book-why-dont-students-like-school-flow

人类认知思考的基本过程是,我们从环境中获取新信息,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事实性知识,调用过程性知识,在工作记忆中操作知识信息,完成思考。模型涉及如下核心要素:

不难看出,成功的思考至少取决于四个方面:环境中的信息、长期记忆中的事实、长期记忆中的步骤,以及工作记忆中空间的大小。

处于枢纽地位的是工作记忆,那什么是工作记忆?引用阳志平老师的表述:

你可以将人类大脑想象为一个输入输出装置。这个装置输入输出速率的瓶颈就是工作记忆。人类所有认知能力,包括阅读、记忆、注意、执行功能都受制于它。

工作记忆空间非常有限,最新认知科学表明,可同时容纳的知识组块是4个,比坊间流传的7±2更低。可以说工作记忆是人类认知的基本瓶颈。

事实性知识指通常意义上的知识,其习得偏记忆导向,理想态是形成稳定的心理表征,比如乘法口诀;过程性知识指通常意义上的技能,其习得偏练习导向,理想态是内隐最终自动化,比如矩阵相乘。

了解了认知模及其核心要素,那么就可以拆解,优化各个环节,使思考更轻松、流畅、愉悦。

首先是工作记忆本身。工作记忆受制于大脑前额叶皮层,自然会受到生理状态的影响。比如充沛的睡眠,愉悦的心情都会影响大脑的供血,提升工作记忆表现。

其次是「环境=>注意=>工作记忆」这一链条。工作记忆空间有限,主动吸取环境中关键信息,屏蔽噪音是有益的。同时必要的认知卸载,减少思考无关信息的空间占用也是必要的。

然后,长期看更重要的是长期记忆,优化方向浓缩成一段话

摆脱工作记忆有限空间的方法:第一个是增加事实性知识,背景知识压缩组块化,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表征;第二个是增强过程性知识,通过刻意练习使之自动化,让工作记忆中操作信息的过程更有效率。

再怎么强调事实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重要性都不为过。因为思考,简化地讲就是在大脑中(工作记忆)操作(过程性知识)信息(事实性知识)而已。

关于事实性知识,其认知原理是:

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,缺乏相关事实性知识是很难思考的。

让学生记住枯燥的事实是完全不够的,但是同样可以确定的是(尽管认识到的人很少)想要凭空让学生拥有分析能力或归纳能力是不可能的。认知科学研究发现,分析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,是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支撑的。缜密的思考需要了解事实。背景知识对阅读、对认知都是必不可少的。

同时,事实性知识可以增强记忆(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记忆,使得获取更多事实性知识更容易),因为回忆的关键是线索,事实间的联系可以增加记忆线索,导致记忆的马太效应。

关于程序性知识,其认知原理是:

没有充分的练习,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动。

如果带球的同时,还要思考踢球的角度和速度,你不太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足球选手。像这样的低层次过程,必须不假思索才能给更高层次的过程,比如战术策略提供足够的空间。类似的,你如果不熟记数学要诀也学不好代数。如果需要考虑太多低层次的过程,那工作记忆将变得十分拥挤。

总之,专家通过获得丰富的功能性背景知识,将一系列思考过程自动化,来节省工作记忆的空间。要达到专家水平,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练习。如果我们不肯花时间,是成不了专家的。

下图附上书中所有的认知原理。

book-why-dont-students-like-school-summary

更多文章,欢迎关注公众号。

qr-code